<Ref>
貨幣戰爭2 金權天下 宋鴻兵
總體而言,與其把這本書當成是「貨幣的戰爭」,倒不如說是「貨幣與戰爭的歷史」。
本書可以說是把過去五百年的歷史從「金融」與「經濟」的角度出發,刻劃了金融家利益、民族運動、資本主義與國家戰爭間的微妙關係。
「貨幣戰爭2」相較「貨幣戰爭1」牽扯了更多團體與歷史,如果是對世界歷史或是金融比較沒有了解的讀者,建議先從「貨幣戰爭1」開始讀起吧。「貨幣戰爭2」雖然較客觀,但也比第一集少了一些引人入勝的小說情節,也可以說是少了一些陰謀論吧!
作者認為戰爭就是國際銀行家的搖錢樹。
戰爭需要大量的資金,也因此幫助各國募資的金融家擁有極高的話語權。而戰爭中需要大量武器、軍餉、糧草、研發等等都是太平盛世所不需要的經濟活動。所以坐擁大量資金的銀行家無不渴望戰爭的發生。
幫助政府發行「戰爭公債」也是銀行家們的主要獲利來源,加上這些相關的戰爭情報,更是讓他們投機賺取暴利的最好機會。畢竟他們只要早先比市場知道戰爭的到來以及結束的時間,就能將資產「天時地利人和」的逢低承接,逢高賣出。
也因此,這些戰事漸漸穩固了金融家族的地位,以及讓他們得以有機會逐漸控制世界的走向。
俾斯麥藉由打贏普奧戰爭 統一德意志帝國
俾斯麥為了統一德意志帝國,先後發動了普丹戰爭、普奧戰爭跟普法戰爭。這是為了確立德意志的領土,並孤立奧地利與壓制法國的勢力。
為了這三場戰爭,俾斯麥與羅斯柴爾德和布雷施勞德家族合作。這兩個家族配合俾斯麥的需求,不僅幫他募資了需要的戰爭資金,更幫俾斯麥管理他的資產,從中他們得到了令人想像不到的暴利。其中包含了資金募集的費用、戰爭中的第一手情報、法國戰俘的生活費、甚至是代收法國因為戰敗而須負擔的戰爭賠償金管理費用。
這些家族從中獲得大量的利益,也奠基了他們在歐洲的金融地位。與其說是國家發動戰爭,倒不如說是國際金融家發動戰爭。因為從各種角度來看,他們得到的利潤甚至比國家還大,但風險卻又低的離譜。
希特勒如何取得德國政權並帶領德國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篇是非常精彩的一篇,對於納粹的崛起跟二次大戰的原由可以讓讀者有深入的了解。
德國在一次大戰戰敗之後簽訂的凡爾賽合約被迫承受巨額割地與賠款,德國不僅面對了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更面對被外資不斷放空的德國馬克。暴跌的德國馬克,讓德國經濟陷入更深的惡性循環,更加無力負擔鉅額的戰爭賠償。
費德爾貨幣
希特勒的金融新政包含中央銀行國有化,阻止私有的中央銀行透過貨幣發行權來獲得巨大利益。此外,更開始著手發行「創造就業匯票」又稱為「費德爾貨幣」試圖繞過傳統貨幣(也就是當時的德國馬克)以擺脫黃金儲備和外匯儲備的制約,以進行生產性貸款。
如此一來德國就能擺脫戰勝國的貨幣控制,政府直接支付這些創造就業匯票給能創造就業的企業,使政府能夠貫徹以就業為中心的經濟政策,並確保這些新增貨幣直接進入經濟循環,使閒置產能跟工人可以貢獻實體經濟。
1933年發行的10億馬克「創造就業匯票」,目的是為了支付技術工程項目。這些票據由政府支付給雇主,雇主承辦大型專案並雇用大量員工,進而流入一般家庭,最後進入銀行系統。銀行又能透過國有的中央銀行進行再貼現。如此一來它就成了德國貨幣供應的基礎,也可以說它就變成了在地化的德國馬克。
希特勒也利用這種近似貨幣繞過了國際銀行們的控制,將失業率在六年之內從600萬人降到20萬人 (這也太強了吧!!),取得大多數國民得信賴,並開始為了撕毀凡爾賽合約整裝待發。
貨幣的變革 廢棄金本位的美元
美元曾經是以美國儲備的黃金量作為美元的擔保。但在1971年,尼克森總統宣布美元正式與黃金脫鉤,從此之後的美元由美國政府主導。但是這種美元已經變成了債務貨幣。
美元是由美國政府在今日以國債的形式被發行,債券抵押給聯準會之後發行美元並流入貨幣市場。這種新美元是以未來的美國稅收作為擔保,作者認為這種新的形態是代表美元崩壞的開始。美元從此與美國債務掛勾,美國債務越多,市場流通的美元就越多。要是美國償還了所有債務,美元就因此消失了。
試想這是多麼矛盾的現象!?更何況石油還是使用美元交易?
各國經濟變化因此被美國綁架。當美國減少債務時大家就沒有足夠的美元交易;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大家希望美元能夠發行一定量的債務,而這些債務成為各國交易的媒介,美國便因此可以肆無忌憚的舉債了。
最終章 世界貨幣
時代的崩壞不代表貨幣的崩壞,但貨幣的崩壞卻會引導主權的潰堤。作者在最後提出了未來的想像: 為了取代黃金或是美元這種國際共通的貨幣,將來將會有世界貨幣的存在,以避免少數特定族群或是國家控制世界經濟的怪象。
延伸閱讀:
【貨幣戰爭】書摘
所有【書摘 】文章列表
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
作者:宋鴻兵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讀冊本書介紹 (回饋連結)
第一章 德國:國際銀行家的發源地
誰是國際銀行家
戛然而止的戰爭
老布雷施勞德:羅斯柴爾德的代理人
奧本海默:科隆的金融霸主
一八四八年革命與銀行業的拯救行動
俾斯麥的崛起
布雷施勞德:俾斯麥的私人銀行家
丹麥危機:俾斯麥的意外機會
普丹戰爭:金權小試鋒芒
議會自由派:德國統一道路上的障礙
科隆-明登鐵路私有化:普奧戰爭的財源
為什麼普奧戰爭戛然而止
普法之戰: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五十億法郎戰爭賠款:銀行家的「大餡餅」
第二章英國:金權的制高點
弗朗西斯:巴林王朝的奠基人
荷蘭:商業資本主義的頂峰
結盟霍普家族:巴林傍上了歐洲第一富豪
「紅頂商人」:金權入股政權
跨越大西洋的人脈網路
路易斯安那融資:史上最驚人的金融案例
一八一二年英美戰爭:巴林家族裡外通吃
法國戰後賠款:巴林晉升歐洲第六強權
法國公債合同:雙雄結仇
謀定而後動:羅斯柴爾德終成霸主
金融家與政治家
蘇伊士運河:羅斯柴爾德的金融閃擊戰
拯救宿敵巴林銀行
黃金十字架
進軍中國
第三章法國:金權的割據
法國大革命幕後的瑞士銀行家族
法蘭西銀行:「霧月政變」的投資回報
壟斷被打破:猶太銀行家族的崛起
金融創新的革命
動產信貸銀行(Credit Mobilier):貝列拉的挑戰
「既是騙子又是預言家」
法蘭西銀行:打敗貝列拉的戰略制高點
克裡米亞戰爭
天主教銀行家:第三股勢力
金權的進化:從所有權到控制權
第四章美國:金權的「圈裡人」
賽利格曼:從小商販到國際銀行家
奧古斯特‧貝爾蒙特的「美聯儲」
紐約的上流社會
國債大王賽利格曼
賽利格曼力撼財政部長
賽利格曼:美國的羅斯柴爾德
賽利格曼:真正的「巴拿馬之父」
希夫的時代
希夫與日俄戰爭
新圈子與老圈子
第五章 動蕩的歐洲
永不止息的渴望:回去,回歸錫安
德國銀行家族:回歸希望之火燃起
巴勒斯坦困境
圍堵與崛起:英德的戰略競爭
漢堡美國航線:海上霸權爭奪戰
麥克斯‧沃伯格:未來的經濟沙皇
柏林-巴格達鐵路:德國反圍堵的戰略通道
阿加迪爾事件
《貝爾福宣言》與銀行家的夢想
背信棄義:英國統治精英與猶太複國主義的矛盾
經濟武器與《凡爾賽協定》
一九二二年德國中央銀行「獨立」:超級通脹颶風的「風眼」
顛覆魏瑪共和國的「貨幣戰爭」
沙赫特的「地租馬克」保衛戰
道威斯計劃:扶持德國的開始
第六章希特勒「新政」
「憤青」希特勒
費德爾:希特勒的金融導師
啤酒館暴動:希特勒聲名大震
希特勒被財神「撞了腰」
哈瓦拉計劃(Haavara Agreement)
沙赫特:國際銀行家的中間人
大棋局
納粹德國的社會權力平臺
納粹德國的經濟系統
希特勒「新政」
希特勒「新政」的第一把火:中央銀行國有化
「費德爾貨幣」:德國的林肯綠幣
「金融創新」挽救了德國經濟
羅斯柴爾德與希特勒
希特勒的權術
第七章 銀行家與情報網
克格勃的「康橋五傑」
「第五個人」
「使徒會」的圈子
菲爾比的父親
金‧菲爾比與維克多‧羅斯柴爾德
「康橋五傑」打入英國情報系統
蘇美之間,左右逢源
核心機密
維克多的對價:原子彈的機密交換以色列建國
「目標巴頓」
多諾凡的來歷
OSS---「Oh So Social」
謀殺巴頓的動機
第八章統治精英與「隱形寡頭」
韓航KAL00七航班的神秘空難
鑽石帝國與精英元首
羅茲會社:英國統治精英的「黃埔軍校」
「米爾納小組」
米爾納小組的德國政策基於兩點核心
「盎格魯-美利堅權勢集團」
基金會:財富的隱身大法
心靈雞湯們說:當你放棄越多,你就擁有越多
「家道中落」的洛克菲勒家族
杠杆效應與財富控制
國會的調查
基金會、精英集團與政府
基金會與教育系統
公眾意見塑造
世界政府:「盎格魯-美利堅權勢集團」的奮鬥目標
第九章金融海嘯之後
葛林斯班:經濟機器的工程師
朝鮮戰爭使葛林斯班一夜成名
安.蘭德:葛林斯班的精神導師
誰是上帝之手
安‧蘭德的命題
如果「大力神」們罷工
黃金:精英們的理想貨幣
扭曲的美元與「債務堰塞湖」
世界經濟的未來:一四年的「消費大蕭條」
第十章回到未來
二○二四年一月一日,世界單一貨幣動
單一貨幣:歷史的終結者
危機來得正是時候
貨幣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
完美而致命的組合:世界單一貨幣=黃金+碳貨幣
美元的結局
「大力神」們俯瞰下的世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